望云川

望云川

我也要提前还贷了

2025-09-18
我也要提前还贷了

10年前上大学时,房贷被称为个人最好的杠杆,购房意味着资产增值远远超过贷款利率,抓紧“上车”才是王道。2025年,已经是房地产下行周期的第四年,房贷利率仍在3%左右,国债、理财等低风险投资的收益又持续下跌,有闲钱自然要提前还贷款,我也要加入提前还贷的大军。

这种还贷款行为,将直接导致货币供给缩水。根据货币乘数理论,我在闲钱存在银行,理想情况下能够以 (1 /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)=11的倍数派生货币。我的100W存款可以通过银行放贷循环创造1000W的货币;无数个家庭的存款则可以创造巨量的货币、支撑经济的循环。那反之,用存款提前还款后,原始的存款消失了,我的贷款也消失了,无数家庭的还款,将同时灭失存款的根源和放贷的循环,已经带来了不可避免的经济通缩。

回顾改革开放初期,央行发行货币主要靠外贸结汇。这就给人一个错觉,认为出口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发动机。特别是加入WTO不久,中国经济开始了高速增长,更加强化了对外开放与中国增长之间强相关的认知。但这个认知解释不了为什么同样是开放,比中国更早加入WTO的其他国家(如印度、印尼)却没有出现和中国一样的快速增长。有观点认为,与中国对外开放同步的土地金融,才是增长背后隐藏着的主要推手。复盘中国的经济增长的几个节点,几乎都是逆国际经济周期增长,而和房地产增长曲线完全一致。第一个节点是1990年,当时中国面临着发达国家远比今天更严厉的集体制裁,但经济却因1991年出台的“国有土地有偿使用”迅速开始出现V字形反弹。第二个节点是1998年,外部经济特别是中国周边国家在严重金融危机冲击下一片哀鸿,但中国却借助“房改”逆风翻盘,一举超过东南亚。第三个节点是2008年美国“次贷危机”,中国不仅没有像其他国家那样陷入衰退,反而在土地出让金收入大增的地方政府主导下,在2010年实现了对日本GDP和美国制造业的赶超。这些节点都说明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是内生的,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源自房地产创造的巨大资本和海量的货币。

如果说负债是创造货币,还债就是消灭货币。房地产掉头开始下跌后,所有市场主体都在还钱,这时银行有再多的钱,也无法流入市场。这就是所谓的“流动性陷阱”,货币供给下降。而货币是消费的总开关,进而抑制消费,形成通缩的丧失螺旋。

要打破衰退螺旋,就需要有人出来逆市借贷。只有把储蓄(流动资产)从银行里借出来,才能增加市场的流动性,创造更多的需求。指望个体来承担这个逆市的角色,是不现实的。而放任房地产市场的下跌和风险出清,无疑又是鲁莽的、不可预知的系统风险。下一步房地产的走势无人知晓,但是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,都默默的投出自己的选票。

参考文章:

房地产是撼动宏观经济的震源